元素粮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综合新闻正文

特色农业助农扶贫生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2 来源:百家号 浏览次数:40

来源:经济网-《经济》杂志 原标题:发展特色农业 河北怀安产业扶贫生效

寻找产业扶贫亮点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近几年,怀安县发展了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等特色种植和肉牛、肉驴等特色养殖。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韭菜、架豆、番茄、圆白菜等,总种植面积约6.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1万亩,春秋棚以种植韭菜、架豆为主,日光暖棚主要种植番茄等硬果型蔬菜。蔬菜主要销往京津晋内蒙古地区和广州、福建等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茶饮菊花7400亩、甘草等中药材5000亩、油用牡丹4000亩,成为脱贫致富的新产业。

特色农业附加值高,为脱贫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怀安县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玉米是全县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28万亩,占耕地面积近一半,其次,马铃薯种植6.1万亩,杂粮杂豆3万亩。2017年,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的亩收益为500元-800元。仅依靠传统种植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品种,单位面积收益低且种植规模小,贫困户难以脱贫致富。而特色农业具有附加值高的特点,生产效益较好。菊花和甘草每亩纯收益可达1000元-2000元,是玉米纯收益的2倍-3倍。
特色农业带动贫困人口充分就业,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要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为主,通过主体引领,让农民看到实惠,使之逐渐参与到特色农业发展中来。通过政府帮扶、龙头带动、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的产业扶贫形式,既解决了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的问题,又规避了经营的市场风险,有效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自主经营脱贫致富。特色种养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精细化作业,管理、采收等环节及养殖各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参与不同环节的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创造了有利条件。
积极探索产业扶贫之路在实践中,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各类经营主体优势,以及贫困户劳动力情况,怀安县探索了龙头带动、入股分红和就业带动等产业扶贫模式。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联结小农户和大市场,有效解决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面临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比如,怀安澄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高标准驴场。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公司采取了贫困户代养模式。由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将驴驹分发给有意愿的贫困户代养,公司负责防疫、技术指导,驴体重达到450斤左右后由公司回收。每长1斤,公司支付农户代养费7元,政府额外补贴贫困户代养费3元,贫困户平均从每头驴上可以获得2000元的纯收益。二是“合作社+农户”模式。东贵西富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草莓、蔬菜种植采摘合作社,由贫困户自筹和政府补贴建起了日光暖棚,平均一个日光暖棚成本投入10万元,农户和政府补贴各占50%,其中农户自筹部分可申请贷款,合作社负责聘请技术人员为农民指导。并组织市场宣传,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自主经营,每年收益可达6万元左右,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将大棚出租,也可获得1万元左右的租金收益。
贫困户中部分人口没有劳动能力,为将这部分人口纳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受益,怀安县探索了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一是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可获得300元-500元租金收益,或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收益。二是通过扶贫到户资金,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实现共富分红。贫困户以6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资金入股,每年获得3%左右的固定分红。2017年全县“共富分红”共覆盖贫困户11880户。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带动下,贫困人口可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实现就近就业、脱贫致富。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合作社373家、家庭农场51家,以及4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省级1家)。贫困人口的就业形式一是通过在企业就业获得劳务收入。如贫困户在宏都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一人就业、一家脱贫”;二是在农业园区打工,参与农业生产。如炎东种植家庭农场、同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农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每年支付务工人员工资几十万至上百万元,其中参与劳动的一半以上是贫困人口,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就业。三是通过扶贫车间就业。全县已建成5家扶贫车间,进行农产品初加工和手工产品加工,每个车间可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20人-50人就业。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特色农业发展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以及怀安县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瓶颈。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怀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基础薄弱。特色农业发展以中小主体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部分主体是返乡创业者,近两三年从外地带着资金、技术返回家乡创业,以发展第一产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还未形成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大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进行“三品一标”认证的主体少,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经营主体少,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覆盖面小。由于怀安县山地面积较大,特色农业以分散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全县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等主体合计不足10家。大部分主体经营不规范、规模小,真正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主体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覆盖面小。主体带动能力有限,制约了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效果。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调动贫困人口能动性不充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与贫困户之间的合作方式比较简单,多以雇佣劳动或者订单形式为主,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和二次分红等利益分配的机制。一些入股分红的特色农业项目,只是简单分红,没有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分红多少只与入股资金相关,贫困户参与程度不高,不能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
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缺乏规划,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仓储、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设施不健全。财政资金不足,用于产业发展基金、服务平台创建、金融保险服务等资金有限,信息、技术等公共服务不完善,不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贫困人口思想保守,特色农业扶贫主体难培育。贫困户需要“短平快”的农业扶贫项目,即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甚至是少投入或不投入就能见效。但特色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如中药材种植一般2年-3年生,肉牛、肉驴等养殖也有1年-2年的生育周期,而且特色农业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使得怀安县特色农业从业主体相对少。一些贫困户思想保守,排斥短期内见不到效益的项目,观望情绪重,不愿承担风险。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人口较多,劳动力相对短缺,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还有的贫困户宁愿过“安稳”日子,也不愿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特色农业扶贫面临主体难培育的问题。
破解扶贫瓶颈的途径特色农业扶贫作为产业扶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为破解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中的难题,就要在发展中寻突破,变劣势为优势、变资源为资产,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做好产业扶贫的文章。
打好“生态牌”,发展优质特色农业。怀安县气候冷凉,降水量少,一般一年一季,与南方一年二季、三季相比,土地利用率低。但该县生态环境良好,全年空气优良天气在320天左右。下一步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一年一季”的劣势转化为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充分挖掘天蓝、地绿、水清的优势,打好“生态牌”,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业,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土地产出附加值和效益,破解经营规模小的难题,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新型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目前,怀安县的新型经营主体少、规模小。针对主体弱的情况,要树立新型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火车头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并建立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好新型经营主体在用地、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要注重与当地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引进企业与当地主体的产销对接,建立新型联合体。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与贫困户之间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作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雇工用工、订单生产、资金入股等方面向贫困户倾斜。为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其以不同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模式。
加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造血功能”。鼓励贫困地区创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脱贫的有效模式。创新财政、金融、保险服务模式,搭建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为特色产业扶贫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宣传推广,普及产品商标、“三品一标”、区域公共品牌等知识,强化经营主体品牌建设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推广,引导有条件的经营主体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加大怀安县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开拓京津冀消费大市场。对标“冬奥食品”,做优做强怀安县生态、优质的特色农产品,为产业扶贫提供有力支撑。
树立正面典型,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加大特色产业扶贫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采取订单收购等方式,打消贫困户的顾虑,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树立“劳动脱贫”的典型,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劳动脱贫”的良好氛围,让贫困户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鼓励通过劳动脱贫的贫困户,并适当予以奖励。要让贫困户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彻底拔掉穷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