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粮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综合新闻正文

安徽:改革引领 迈向现代农业强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08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80
    风雨砥砺,春华秋实。
    40年前,发端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秉持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开拓奋进、锐意进取,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加速从农业大省迈向现代农业强省。
    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296.5亿斤,增加到2017年的803.9亿斤,增长1.7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发展方式变“绿”
    初冬,辽阔的皖北平原上,麦子已是新绿一片,孕育又一季的丰收。
    “40年来,安徽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卫东说。
    1978年,安徽省粮食产量296.5亿斤,2017年增加到803.9亿斤,增长1.7倍。与此同时,“菜篮子”更丰富了,由“青菜豆腐”到“鸡鸭鱼肉”。去年全省肉蛋奶总产587万吨、水产品24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近10倍和44.3倍;蔬菜总产2892.1万吨,人均占有量为462.4公斤,是1978年的7.4倍。
    由“吃不饱”到“吃不完”,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着每家每户的餐桌。
    “融合”的脚步声日益清晰。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 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50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旅客人数达到1.8亿人次,营业收入693.4亿元。
    “生产力的跨越,很大程度得益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陈卫东介绍,全省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737万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7024万千瓦,增长8.5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3%,比1978年高62.3个百分点。近5年来共加固小水库2000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6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1%。2017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畜禽和渔业良种化率达98%、85%和80%以上。
    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近几年安徽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畜禽粪污治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水生生物保护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先后实施。全省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肥料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分别达37.6%和3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3%。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5376个。
    4000多个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1945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发展动能日趋强劲改革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
    40年来,安徽农村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1978年,小岗村率先发起的“大包干”,解决了“吃饱饭”问题。 2000年安徽省又毅然挑起全国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的重担,并于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比全国提前一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今年7月,凤阳县小岗村“兴农贷”首批贷款集中放款仪式举行。利用手里的集体股份股权证书作抵押,小岗村9位农户与中国农业银行凤阳县支行签订贷款协议,获得90万元贷款。这是小岗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金融惠农的最新探索。
    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目前全省4000多个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三变”改革的村数达到1945个,入股农户财产性收入比改革前平均增长1000元。
    农民的集体资产产权由“虚”转“实”,变为“真金白银”。
    初冬,绩溪县登源河沉静如练,两岸群山五色斑斓,景色宜人。“过去这里常有人乱采砂石,导致河岸崩塌,河道淤积。 ”绩溪县河长办公室主任汪仁杰介绍,2017年有了河长后,登源河自上而下,点线相连,河道治理与保护同步展开,全河实行禁渔并开展增殖放流。现在岸线绿了、河水清了、景色美了。全省各地探索林长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林长制、河(湖)长制改革成为安徽改革的特色品牌。
    改革红利越是加速释放,农村发展就越是活力迸发。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13.3元,提高到2017年的12758元,增长112.6倍——农村人居环境发生新变化,农民生活更加幸福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汪村村民的记忆里,从前村里卫生条件不好,一下雨就污水横流。如今,人居环境大变样:硬化了道路,装了路灯;改了厕所,污水排放有管网;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古民居点缀山水间。
    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用水、危房改造、电网和信息化等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安徽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目前,全省所有乡镇全部实现公路通畅,建制村通达通畅率达99.99%;累计解决2087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4%;完成113万户危房改造,率先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通达和4G网络覆盖。
    全省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5300多个,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遍布江淮大地。
    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农村孩子正在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农合参保率达95%以上,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住院政策性报销比例达75%以上。养老保险覆盖全体农民,年满60周岁的农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送戏下乡、送影下乡、各色“村晚”等文娱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679.1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120.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2.6%下降到2.2%。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13.3元提高到2017年的12758元,增长112.6倍。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生活向往正在变为现实,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