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吹,我们种出来的红心火龙果,不比南方的差,不信你去尝尝!”甘肃平凉市崇信县县长张拴会近日谈及当地通过产业脱贫致富时自信满满,他说,除了支持传统支柱产业,也尝试培育像“南果北种”“南药北植”等一批新产业,效益可观了,在外务工“回乡筑巢”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崇信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省级“插花型”贫困县,有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个深度非建档立卡贫困村。全县常住人口仅有10.35万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3.8%。
“只要和脱贫有关的产业政府都有扶持。”张拴会表示,近年来,当地依托产业扶贫,以牛产业为首,同时发展林果、蔬菜、特色种养等多元富民产业,不仅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为贫困户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长效脱贫致富机制。
“南果北种”是当地尝试发展的一项新产业。在南方打工的张军就学到了种植火龙果的栽培技艺,并将其引进到了崇信,“原本以为寒冷的北方只有吃热带水果的份,没想到黄土地也能种出来。”他说,像他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最主要有政府的支持,干得放心!”
张军说,刚开始试种的时候心里还是“犯嘀咕”,土壤、气候、湿度等南北方差异太大,虽然有温室大棚,但毕竟在当地“前无古人”。他和伙伴们经过一年多的土壤改良,他们种的火龙果第二年挂果了,并且长势超出预期,周边村民也闻风挤着过来看新鲜,甚至有人经常来“求学取经”。
“第一年,就丰收了。”该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海燕介绍说,一年能挂果七八次,3亩多地能产5000多斤火龙果,不敢想象。“这在当地成了大新闻。”我们也借此办了一个采摘节,与当地村民分享喜悦的同时,给他们传播先进的农业种植理念。
不仅如此,崇信县还尝试“南药北植”。张拴会说,就拿中药材铁皮石斛来讲,附加值很高,在市场论克来卖。铁皮石斛的试种成功,不仅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也逐步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产业致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拴会介绍说,“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把肉牛产业、苹果产业、劳务培训输出作为增收和脱贫的主导产业,同时推进新产业发展。产业起来了,输出的劳务带着技能就“回家”了。
对于一些无法外出的特殊贫困户,张拴会说,政府协调联系县内工矿企业,组建合作社,就近发展一些产业基地,并提供了护林员、劝导员、保洁员等460多个公益性岗位,助其就业增收。而对于因病致贫、返贫户,实施健康扶贫,大病、重病“兜底”保障,特殊群体可实行“送医上门”和“送人就医”服务,先诊疗,后付费。
目前,崇信县以平凉红牛为主的肉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每年出栏5万头。全县贫困户牛饲养量3416头,户均养牛3.75头,人均收益2115元。通过果品产业脱贫1491户6023人,贫困户栽植果园10519亩,户均种果5.62亩,人均收益1820元。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崇信县累计减贫1.64万人,2018年,减贫753户219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5%。目前,16个贫困村已全部“摘贫脱帽”,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讯、电力、医院、学校等实现了全覆盖。
不过,张拴会坦言,崇信县发展现在面临最大的制约是交通,没有高速,也没有一级公路。“毛细血管很丰富,主动脉不行。”他说,下一步,“大交通”建设先行,主动脉打通了,“山货”就能高效出山了,老百姓奔小康的步伐就更快了。
崇信县产业致富“引工回巢”:南果北种成“新宠”
发布日期:2018-12-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魏建军 高莹 浏览次数:50
上一篇: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设
下一篇:湖北沙洋围绕土地做文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